一、地理与气候条件

1. 哈萨克斯坦,面积广阔但宜居区域有限哈萨克萨克斯坦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(世界第9),但60%为沙漠或半沙漠,北部寒冷干旱,南部多山。主要人口集中在北部草原和南部河谷(如阿拉木图、努尔苏丹周边)。资源分布不均:油气、矿产集中于西部(里海沿岸)和中部,但开发需高资本投入,对人口承载力提升有限。

2. 乌兹别克斯坦

-绿洲农业支撑人口:44万平方公里国土中,费尔干纳盆地、泽拉夫尚河谷等绿洲占10%,却集中了全国70%以上人口。

灌溉系统历史积累:阿姆河、锡尔河流域的运河网络(部分源自苏联时期)支撑棉花种植,农业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哈萨克斯坦。

哈萨克斯塔比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达为何没有乌兹别克斯坦人口多。


二、历史与人口变迁

1. 苏联时期政策影响

哈萨克斯坦在1930年代因集体化导致大饥荒(约150万人死亡),人口恢复缓慢;同时作为工业移民目的地,俄罗斯族比例一度达40%(现约15%),城市化率较高(57%)。乌兹别克斯坦被定位为“棉花基地”,苏联通过强制移民和生育政策维持劳动力,人口从1924年的500万增至1991年的2000万,生育率长期高于中亚平均水平。


2.独立后人口动态

哈萨克斯坦在1990年代因经济衰退导致人口外流(约200万人移民至俄罗斯、德国),自然增长率一度降至0.5%;近年回升至1.3%,但总和生育率仅2.8。乌兹别克斯坦生育率虽从1991年的4.5降至2020年的2.4,但人口惯性导致持续增长,加上移民流出较少(年均约30万人赴俄务工,但回流率高),2023年人口达3600万。


三、经济结构差异

1. 哈萨克斯坦的资本密集型经济

能源与矿业占GDP 25%、出口收入70%,但仅吸纳8%就业人口。人均GDP(1.1万美元)依赖资源出口,对普通居民收入提升有限。城市化率高导致生育成本上升,阿拉木图等大城市生育率低至1.5,接近欧洲水平。


2. 乌兹别克斯坦的劳动密集型模式

农业仍占GDP 25%,就业人口占40%,棉花、小麦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。制造业以纺织(占出口12%)、汽车组装为主,劳动密集属性明显。农村地区(占人口50%)生育率保持在3.0以上,传统多子女家庭观念较强。

四、政策与社会因素

1. 人口政策对比

乌兹别克斯坦直至2021年仍对生育三孩以上家庭发放补贴(约200美元/孩),并保留“母亲荣誉奖章”制度;哈萨克斯坦2018年取消生育补贴,转为侧重育儿基础设施投入。

BETVLCTOR伟德中文版

2. 国际移民影响

哈萨克斯坦接收了约30万回归的哈萨克族(来自蒙古、伊朗等地),但同期约90万俄罗斯族、德意志族移民离开,净人口增长有限。 乌兹别克斯坦作为劳务输出国(海外务工者约250万),汇款收入占GDP 12%,但大部分务工者保持国籍,未显著减少国内人口基数。